学术交流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刘宏伟研究员、黄广华研究员学术报告通知

时间:2012-06-12  浏览:

应发酵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邀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刘宏伟研究员、黄广华研究员将于6月15日来我校进行学术访问,并作学术报告。欢迎广大师生前来参加。


  报告题目:食药用真菌新颖结构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的挖掘与利用
  报 告 人: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刘宏伟 研究员
  时    间:2012年6月15日下午15:30
  地    点:湖北工业大学 分析测试中心 402室
  刘宏伟研究员简介:日本东京海洋大学博士,长期从事天然产物化学的研究工作。利用各种活性筛选方法结合现代色谱、光谱技术对我国天然药物资源活性物质进行提取分离、结构鉴定与分子改造。对多种特色天然药物资源(包括传统中药和民族药,海洋生物和食药用真菌)进行化学研究,获得了350余个天然有机化合物,其中新结构天然产物98个,新骨架化合物16个(重排、降解)。通过体内外活性筛选,获得多个抗肿瘤(lissoclibadin 2和ardisiphenol D),心血管保护作用(海星甾醇硫酸酯钠),心肌梗塞治疗活性(gemin A和niga-ichigoside F1)先导化合物。在国内外主流刊物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Tetrahedron、Phytochemistry、Food Chemistry等发表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SCI论文32篇。申请发明专利12项,包括一项日本专利和2项国际专利;4项专利获得授权。
  报告简介:食药用真菌在长期的进化和环境适应过程中,形成了复杂的化学防御机制,创造性系数高,是寻找新结构活性化合物的理想来源。 食用真菌可通过菌丝体或孢子发酵培养提供原料资源。以食药用真菌作为发酵菌种,采用粳米、薏米等农产品作为基质进行固体培养,所得产物称为菌质。真菌在营养基质上生长产生各种生理活性物质,同时其丰富胞外酶系又可以对基质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生物转化,从而赋予菌质独特的功效和丰富的化学组成。借鉴中药红曲和槐耳菌质的经验,提出基于菌质馏分库的食药用真菌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研究思路。完成金针菇、白黄侧耳、鸟巢菌等重要食药用真菌发酵菌质新结构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获得一系列新结构的萜类化合物。

 

  报告题目:人体病原真菌念珠菌形态发生及毒力进化的分子基础
  报 告 人: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黄广华 研究员
  时    间:2012年6月15日下午16:30
  地    点:湖北工业大学 分析测试中心 402室
  黄广华研究员简介: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化细胞所博士。主要从事念珠菌形态发生及其对微环境的适应机制研究。回国后在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Eukaryotic cell和PLoS ONE等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黄广华近年来在白念珠菌领域的研究在国际同行中引起了很大的关注,《PNAS》、《Current Biology》等杂志和Faculty of 1000 网站上多次以专题文章形式介绍和评论过他的发现。《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杂志两次在其研究亮点栏目里介绍他的研究。
  报告简介:念珠菌是人体内重要的机会性致病真菌。念珠菌既是人体共生菌又是病原体的两面性,是由其形态的多样性及其对变化的宿主微环境迅速的应答能力决定的,也是该菌与肠道共生细菌和宿主免疫系统长期共进化的结果。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念珠菌致病性与其形态发生和有性生殖密切相关。念珠菌在长期进化中巧妙地利用自身与宿主及其他共生细菌之间复杂的三边关系调控形态发生和有性生殖过程。本报告将介绍(1)白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形态发生的分子调控机制;(2)宿主体内信号分子二氧化碳和乙酰葡糖胺(GlcNAc)在念珠菌白-灰转换和有性生殖中的作用研究。


发酵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12-6-12 

 

【关闭信息】  【打印信息】